|
感受中国原子城之“红”,领略青海湖北岸之“绿”——全国红色宣传联盟到海北采访侧记 |
|
|
自5月份以来,“寻访百年红色精神,重走红色革命地标”全国弘扬践行革命精神红色宣传联盟建党百年大型融媒采访团一路追寻红色足迹,感悟革命精神,已跨越14个省份,行程25000多公里。7月20日至21日,采访团一行来到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金银滩草原。如今的金银滩草原,坐落着一座美丽的小镇——西海镇,是海北州州府所在地,她有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中国原子城。中国原子城,是强国之梦开始的地方,是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半个多世纪前,无数顶尖科研专家、技术人员、干部职工、部队指战员,在这里头顶蓝天,脚踏荒原,开启了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传奇之路。在西海镇,采访团一行先后参观了二分厂、四分厂、上星站、地下指挥中心等原221旧址。每到一处,采访团一行观看弥足珍贵的照片和影像资料,倾听关于那段艰苦岁月的故事,感受革命先辈为国之强大甘于奉献青春、牺牲一切的高尚品格。“非常震撼!”山东省临沂市报业集团沂蒙精神事业部总监陈月媛在参观后感受深刻,她表示,通过今天参观与采访,将立足新旧对比,把今日海北欣欣向荣的发展以及各族人民的幸福感,用新闻的视角、以笔为契抒发出来,把“两弹一星”精神指引下的红色精神的璀璨之花,以及新时代的楷模事迹,宣传到全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两弹一星”精神的无穷魅力。昔日守卫森严的军事禁地,如今揭开神秘的面纱,成为青海的旅游胜地,也成为国人接受红色教育洗礼的精神家园。安徽省蚌埠日报社融媒体采集中心主任陈计洋说:“这是我第一次来青海,此前就听说青海很美,果然是名不虚传,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海北的红色资源非常丰富,非常宝贵。基地虽已退役,但使命与光荣从未远去,我们将紧紧围绕红色宣传联盟‘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共享创新发展成果’的宗旨,大力宣传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让‘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暖语亲民政若和风拂西海,冰心律己人怀高格仰昆仑。”采访团一行走进尕布龙时代楷模纪念馆时,一副楹联首先映入眼帘,大家不禁诵读起来,频频点头。大家认为,楹联苍劲有力、饱含深情,写出了优秀共产党员尕布龙不谋私利、心灵纯洁、两袖清风、朴实无华、宽厚仁慈、精神高洁的一生。尕布龙时代楷模纪念馆展陈内容含“追梦赤子心”“拳拳公仆情”“余生化青山”“正气参天地”四个板块七个部分,以雕塑、微缩景观、场景还原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生动还原了尕布龙对党忠诚、为民爱民、克己奉公、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时代楷模尕布龙同志的一生,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鞠躬尽瘁的一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铸就了尕布龙精神,用行动彰显公仆本色,用生命践行初心使命,用85年的一生书写了共产党人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树立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参观完纪念馆后大家感慨良多。“尕布龙的身上闪耀着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芒,集聚着做人做事的无限正能量。”浙江省丽水日报社副总编施龙有说,“作为党媒,在学习尕布龙精神的同时,应当大力宣传好尕布龙精神,为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广大干部群众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来到青海湖仙女湾,实地查看青海湖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并前往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看望慰问藏族群众,走进藏族群众家中了解生产生活情况。为此,此次红色宣传联盟采访团将重走总书记考察路线作为在海北采访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刚察县,采访团一行前往仙女湾湿地和果洛藏贡麻村,以及湟鱼家园景区进行调研采访。仙女湾湿地位于青海湖西北岸,是青海湖水鸟重要的迁徙栖息地。春、秋迁徙期有大量水鸟在此停歇,其中以雁鸭类水鸟为主,其优势种为凤头潜鸭、赤嘴潜鸭、凤头䴙䴘、红头潜鸭,黑颈鹤在刚迁入青海湖时将其作为集群地,迁出青海湖时又将其作为前进营地在此集群,秋季迁徙期灰鹤、蓑羽鹤常集群在此停歇;夏季繁殖期环颈鸻、红脚鹬、黑翅长脚鹬、普通燕鸥、凤头䴙䴘等非集群繁殖水鸟在此繁殖;冬季越冬期大天鹅迁来青海湖时常在这里停留至湖面冰封时离开。“丽水是‘两山’理念的重要起源地和实践地之一,近年来,丽水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人们从绿色发展中,享受到了天蓝水绿山青,社会和谐的氛围,生活在丽水让人羡慕。”施龙有在调研采访仙女湾时,对比丽水保护生态走绿色发展之路为群众生活带来的变化,并联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说道:“青海作为‘中华水塔’,生态环境保护尤为重要。坚定不移地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是实现发展与生态协调、富裕与美丽双赢的根本。”随后,采访团一行来到果洛藏贡麻村。地处青海湖北岸、刚察县城郊的果洛藏贡麻村海拔约3300米,当地多数牧民在此安置生活。“总书记来到我们家里,屋里屋外仔细察看。他待人真是亲切,让我们非常感动。”面对采访团媒体记者,牧民索南才让回忆起了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家时的情况。“现在村里发展起牛羊养殖、生态旅游两大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去年达到36万元,脱贫户人均收入7678元。”果洛藏贡麻村党支部书记索南才夫旦向采访团一行介绍,“总书记来到我们村,让大家对美好生活更加充满信心,坚信明天一定会更好。”听了索南才让和索南才夫旦的介绍,海北州这些年的变化又浮现在李隽眼前。李隽是中新社驻青记者,可以说,海北州的每个角落她都不陌生,但是“此次行程又有不一样的感受”。她说,这次跟随8个省市20家媒体的40多名记者老师一起再次走进海北州,仔细探访红色革命地标,深入挖掘红色革命故事,我们感受到了海北不同于“歌王”笔下的浪漫,见证了当地群众至今都追随的革命遗志和脚步。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记者,我将用更加鲜活生动的笔触,讲好中国原子城故事,讲好海北发展故事。州委宣传部副部长、祁连山报社社长、总编辑刘增奎说:“此次活动举办得到了州委宣传部、青海省报协的悉心指导和‘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刚察县委宣传部和海晏县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我社作为承办单位,高度重视此次采访活动,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周密考虑每处工作细节,细心做好每个工作环节的衔接,全力保证此次活动顺利圆满完成。”活动的成功举办和海北州宣传工作的成绩也得到了红色宣传联盟各成员单位的肯定和赞誉。陈月媛说:“祁连山报社的新闻采编人员克服艰苦环境,乐观团结精进、坚守新闻理想,以赤子之心践行‘两弹一星’精神的情怀,深深地感染了大家,成为红色联盟的榜样。祝福‘海北新媒’越办越好!”陕西省延安市融媒体中心编委、采编中心主任干雄焱说:“一种震撼,来到海北;一种温馨,与你相约;一汪深情,山高水长;一份祝福,好运连连;一份期盼,你回延安。感谢祁连山报社同仁的热情周到,感动与大家一起的点点滴滴。‘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用先辈精神壮魂,不负韶华,不负青春。” |
|
|
|